螳螂捕蝉的原文和翻译 螳螂捕蝉文言文翻译

我们对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话很熟悉,是说只看到了眼前利益,而忽视了身后的危险。在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这样的记载,“劫盗之中,别有一类,曰赶蛋,不为盗,而为盗之盗。每伺盗出外,或袭其巢,或要诸路,夺所劫之财”,就是劫匪当中有这样一种匪徒,他们不去抢普通老百姓,而是看到有盗匪出动去抢劫之后,去抢劫这活盗匪的巢穴或者直接抢这活盗匪抢夺的财务,这也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啊。

《螳螂捕蝉》这段文字出自《说苑》,我们对于这本书不是很熟悉,这本书的编者是刘向,刘向还编辑了另外一本很著名的书《战国策》。

我们先来看这段文字的原文:“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以前讲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大臣谋士想要劝谏君主,通常都不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讲道理,而是先讲一个寓言故事,让君主能够自己领悟出来,鹬蚌相争、刻舟求剑,还有触龙说太后,一鸣惊人等等,都是这样。当然这得有前提,第一,君主得有足够高的智商能够听出大臣的弦外之音,能够领悟寓言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第二,君主得有足够宽广的胸怀,能够接纳大臣的不同意见,不然直接把大臣杀了,谁还敢讲真话。

我们来看这段文字,一句句分析,“吴王欲伐荆”,吴王阖闾想要征讨楚国。提到吴王,我们最先想到的是吴王夫差,因为越王勾践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的故事太著名,所以勾践要复仇的对象夫差也跟着有名了。其实吴王阖闾也很著名,他派遣专诸刺杀了王僚,在将来要学习的《唐雎不辱使命》里会提到。

伍子胥从楚国就是跑到了吴国,被吴王阖闾重用,所以吴国才成了一方霸主。

“荆”指的就是楚国,秦始皇名义上的父亲叫做“异人”,在赵国当人质,吕不韦认为奇货可居,一番操作之后回到了秦国,认了华阳夫人当妈,因为华阳夫人是楚国人,所以“异人”改名“子楚”,成了太子,这就是后来的秦庄襄王,秦始皇后来统一中国,为了给自己的父亲避讳,所以秦国的资料典籍中楚改成荆。

避讳是中国特有的文化吧,举几个例子,劝说韩信自立为王的人本来叫“蒯彻”,但因为汉武帝叫刘彻,所以把蒯彻改名叫蒯通了,“通彻”,这两字意思差不多,其实蒯彻比汉武帝早了上百年。六部里面有户部,但在唐朝之前叫民部,因为唐太宗李世民,所以改名了,秀才有一段叫茂才,因为避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千字文》第一句“天地玄黄”,有的版本叫“天地元黄”,因为宋朝皇帝的远祖叫赵玄朗,清朝康熙皇帝叫玄烨,这俩时期都得叫“天地元黄”。北京城有广安门,以前叫做“广宁门”,因为道光皇帝叫做旻宁,所以改名了,安宁嘛,意思差不多。

还有嫦娥以前叫姮娥,恒山改叫常山等等,都是避皇帝的名字。

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谁来反对处死谁。君主一般都是比较威严的。《三国演义》里面,孙权吓唬敢来劝他投降的人,“拔佩剑砍面前奏案一角曰:诸君将再有言降操者,与此案同。”

中国好像自古就是不允许有不同意见的存在,从来没有“我虽然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种概念,从来都是不仅要消灭不同意见,而且要消灭持不同意见的人,于是就是万马齐喑。

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吴王的侍从官,一个年轻人,想要劝谏吴王可是不敢。于是想了个办法,“则怀丸操弹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连着三天拿着弹弓子在后花园玩,

看来那时候就有弹弓子了,历史很悠久啊,某国占领克里米亚的时候,对当地军队说,不许使用任何武器抵抗,包括弹弓子。

露水打湿了少孺子衣服,少孺子用这种方法引起吴王的注意,引得吴王发问,“子来,何苦沾衣如此”,你来就来吧,干嘛把衣服都弄湿了?

少孺子趁机讲了一大段话,“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这段话讲得很精彩,文学性也很强,对于蝉、螳螂和黄雀的神态描写很细致入微,蝉是“高居悲鸣”,螳螂是“委身曲附”,黄雀是“延颈欲啄螳螂”,画面感十足。

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李商隐的诗,“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对于螳螂,古人好像就没什么好感了,比如“螳臂当车”,形容自不量力。贾似道的诗,身狭牙尖大肚皮,脚前乔立仰头窥,这么形容螳螂想想就觉得难看。

蝉、螳螂、黄雀这三个动物都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忘了或者说根本不知道背后存在的危险,这个食物链的最顶级应该是拿着弹弓子的少孺子。

少孺子这段话讲得固然精彩,可是仔细想想却是答非所问,吴王问的是你来干嘛把衣服弄湿?又没问你后花园中有什么景象。

但是吴王听了这段话既没有恼怒,也没有杀了少孺子,立刻明白了少孺子要说的弦外之音,也就是少孺子实际上是在劝吴王不要征讨楚国,因为出兵之后也可能有别的国家从背后进攻吴国。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这说明什么?主战派不一定是爱国,主和派不一定是卖国。

也说明吴王阖闾是一个有胸怀的君主,没有一听到不同意见就恼羞成怒,一拍桌子,“胆敢戏弄寡人,推出午门外斩首”。也正是少孺子了解吴王阖闾,才敢提出不同意见,试想,如果少孺子知道吴王听不进不同意见,还会冒着生命危险劝谏吗?

明朝首辅徐阶历经嘉庆隆庆万历三朝,晚年病重,儿子问他如何和皇帝相处,老徐说,那要看皇帝是怎样的人,皇帝要是李世民,你就做魏征,皇上要是昏君,你就装傻哄他高兴,皇帝要是二愣子,你就每天三呼万岁就行了。

有大臣敢于劝谏君主是好事,起码说明君主还能听得进不同意见。吴王阖闾看来应该是类似李世民那样能听进不同意见的人。

(0)

大家喜欢

  • 陋室铭原文及翻译赏析 陋室铭刘禹锡

    《陋室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所创作的一篇托物言志骈体铭文。全文短短八十一字,作者借赞美陋室抒写自己志行高洁,安贫乐道,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意趣。文章层次明晰,先以山水起兴,点出“斯是陋…

    2022年3月15日
    0389
  • 激励努力上进的文言文名句 励志文言文

    1、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2、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司马迁 3、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轼 4、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黄糵禅师 5…

    2022年3月15日
    01.2K
  • 买椟还珠文言文寓意及赏析 买椟还珠译文

    买椟还珠原文 出处或作者: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 翻译: …

    2022年3月15日
    0159
  •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原文翻译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文言文赏析

    范仲淹有志于天下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靠,再适常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

    2022年3月15日
    0211
  • 完璧归赵原文及翻译赏析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文言文翻译

    蔺相如完璧归赵论 明·王世贞 蔺相如之完璧,人皆称之。予未敢以为信也。 夫秦以十五城之空名,诈赵而胁其璧。是时言取璧者,情也,非欲以窥赵也。赵得其情则弗予,不得其情则予;得其情而畏…

    2022年3月15日
    0509
  • 投笔从戎翻译及赏析 投笔从戎文言文

    【成语】投笔从戎 【释义】戎:军旅。投笔从戎,比喻弃文从武。 【出处】《后汉书·班超传》:“(班超)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

    2022年3月15日
    0944
  • 养竹记翻译及原文 养竹记文言文阅读译文

    养竹记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建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

    2022年3月15日
    0703
  • 五官争功文言文翻译 五官争功小古文

    五 官 争 功 口与鼻争高下。口曰:“我谈古今是非,尔何能居上我?”鼻曰:“饮食非我不能辨。”眼谓鼻曰:“我近鉴毫端,远观天际,唯我当先。”又谓眉曰:“尔有何功居上我?”眉曰:“我…

    2022年3月15日
    02.1K
  • 赵襄主学御翻译赏析 赵襄主学御文言文翻译

    原文 赵襄主①学御于王子期②,俄而③与子期逐④,三易⑤马而三后。襄主曰:”子之教我御⑥,术⑦未尽⑧也。”对曰:”术已尽,用之则过⑨也。凡御之所贵,马体安⑩于车,人心调⑪于马,而后可…

    2022年3月15日
    01.0K
  • 三人成虎寓意及道理 三人成虎文言文翻译

    原文 庞葱与太子①质于邯郸②,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

    2022年3月15日
    0176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