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0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Tips:如果使用中遇到了问题,请手动返回并刷新页面,也可以联系最右侧的客服微信。我们将在工作日内尽快回复。祝君好运!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000字1

读书是一段艰辛的旅程,持之以恒要有从生活最底层崛起的勇气和力量,将读书作为生活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所有专业人士最经济、最直接、最快速的成长法则就是读书。为了鼓励教师读书,友兰中学举办了青年教师读书会,在读书会上,能够与各位老师共同徜徉在教育知识的海洋里,那真是一件趣事,因为读书能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精神上的快感,更是心灵上的陶冶和升华。

对于一所学校来说,推进课程改革和建设已经成为衡量其能否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在多数人眼里,课程仅仅指的是教师所上的一节课,或是某个学科,但在佐藤学先生看来,课程是一个动态的事物,是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所走过的一段“旅程”。那么,面对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的趋势,当代教师应该如何改进课程建设的发展质量,在改进过程中,究竟如何才能促进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针对这些问题,笔者从佐藤学先生的《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寻找到答案。

一、如何建设校本课程

提及校本课程,多数人认为:校本课程就是由本校教师在具体的教研教改活动中共同努力的研究成果,换句话说,校本课程是教师编定的一部体现本地特色的教材。对此,佐藤学提出质疑,他认为:校本课程是校内教师每天在教室里与学生进行的创造性学习的活动,是一个建立“学习履历”课程的具体过程。与此同时,他还认为:校本课程建设是所有教师进行公开教学,相互交流,相互评价学习经验的创造性的活动过程。

事实上,建设校本课程并不是一个孤立的活动,而是由众人共同参与的教研项目。例如某所学校要进一步提高该校的文科发展质量,首先就应该认识到当前文科科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其次,按照佐藤学的观点来看,所有文科教师必须进行公开教学,让其他教师观摩课堂,另外,在公开教学过程中,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可以就本节课进行探讨和研究,这样在一个个教室里,就产生了课程。

二、合作学习

到底什么是学习?学习的概念怎么解释?学习到底是怎么发生的?佐藤学说,“学习是从既知世界出发,探索未知世界之旅;是超越既有经验与能力,形成新的经验与能力的一种挑战”。同时,佐藤学先生倡导的合作学习包含三种对话:与客观事物对话,与他人对话,与自己对话。笔者认为,与教材及其他教学活动对话可以了解世界,与同伴对话可以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自己对话实际是在提高自己,正因为有了这三种对话,才形成我们的合作学习。

“学力”并不是靠单纯的累积形成的,而是借助高端引领才得以形成的。学过教育心理学的人只要想想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与“内化”的理论就可以明白:“学力”的形成并不是基于自己理解的水准,而是通过同教师与同学的沟通,认识自己当下的理解水准,并把它加以“内化”的结果。为什么需要“合作学习”呢?对于这个问题,佐藤学有两个答案。其一,不组织“合作学习”,每一个人的学习就不能成立。其二,要提高每一个人的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是不可或缺的。“合作学习”的主体是个人,个体具有差异性,差异的思考与见解恰恰是学习的形成。合作的关系是协同的关系,是互惠的关系,由于差异的存在,在协同互惠的帮助下、交流中,形成了深度学习。其最大优点就是在于保障每一个学生“冲刺与挑战的学习”。它是借助于互学关系而不是互教关系形成的。同时,优秀的教学设计是否一定会带来学生良好的学习效果?讨论热烈的小组学习是否让学习真正地发生?在对话过程中,针对当前课堂中一些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活动学习,和一些教师过分注重授课的完美性的现象,佐藤学提醒大家要注意一些误区。比如:在很多课堂上,小手林立,学生们争先恐后表达着“我想说、我想说”,但是,佐藤学提出,他希望将这种“我想说”的课堂,变成“我想听”的课堂,将现场那种发表的竞争、展示的竞争变成一种基于倾听的合作。佐藤学强调,合作学习必须要有对话和倾听,否则不可能实现真正的探究,也不可能发生深度学习。

三、学习共同体

在中国,佐藤学教授因为倡导“学习共同体”教育改革而被中国教师熟知,但是,凡是近距离与他接触过的校长和教师,对这位世界级的教育“大咖”,除了敬意,除了对其教育理论与实践行动的赞叹,更多的是被这位如同邻家长者般的学者的朴实可亲。所谓学习共同体的学校,是在这样的学校里,不仅学生相互学习和成长,作为教育专家的教师亦相互学习和提高,而且,家长等社会人士积极的参与到学习中,从而更好的发展。作者在书中列举了神奈川县浜之乡小学促进学习共同体形成的事例。在浜之乡小学里,各班在合力推进创造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实践。同时,通过相互交流与共享教育实践,建立起起一种教师共同成长的“合作性同事”关系,并在这种关系的影响之下,进而推动学校课程的高质量发展。此外,浜之乡小学为了把教学案例的研究作为教师的中心工作之一,还进行了大胆的组织和机构改革,鉴于改校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学校,除了每月两次教工会议和每周一次的年级会议以外,再没有其他任何会议了,对此,校长将各部门和委员会的会议全部取消,此举可谓让教师从烦琐的会议和杂务中解放出来,使教师能将接近80%的工作时间投入到授课、备课等教研实践中,为学习共同体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证。同时,浜之乡小学创造课程是学生学习经验的轨迹,同时也是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往的轨迹,是以“合作性同事”关系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教师学习的轨迹。这种学习、教学和研究一体化的创造性做法架起了通向未来学校的桥梁。

把学校建设成由“公共性”“卓越性”所支撑的“学习共同体”,是佐藤学毕身致力于推进学校改革的愿景。目前,日本已经有近万所中小学、中国也有很多所学校参与到创建“学习共同体”的教育实践中来。要想使“学习共同体”的构建取得成功,最重要的是要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安心地在学校学习,不丢下每一个孩子;同样,学校中的教师也必须成为一个学习发展的共同体,因为如果没有优秀的教师,那么这些理念也无法实现。换句话说:倘若每一个学生没有成为‘主角’,没有构筑合作学习的关系并同教师合作推进改革,那么,学校改革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值得注意的是,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们热烈讨论也未必在学习。共同体不能沦为互相说,而是要形成相互学习的关系,这样才能让真实学习得以真正的发生。教师不仅要适当“放手”,也要能够相信、激发学生的潜能。佐藤学分享了日本的一个基础教育考试现象。日本教学中把问题分为基础和拓展。学生成绩提升快的学校,学生在拓展问题上得分的提升往往远快于基础题的得分——这与多数人“应该先解决基础问题才能解决好拓展问题”的认知完全不同。学生基础知识的薄弱,难以在短时间内弥补。所以佐藤学建议,教师在设计拓展问题的时候,不妨大胆一些。另外,在学习共同体实践的过程中,教师会觉得难教。但恰恰是这种难教,才会让教师主动去改变教学方式。

总之,构建学习共同体是师生,家校互动合作的长期过程,只要拥有一颗抱定改革学校发展的勇气和决心,一定会结出丰硕的果实!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000字2

在教育教学研究领域里,以“主题-探究-表现”为单元的合作探究课程是构建新型教学关系的重要话题,在这种课程模式之下,师生之间完全以一种民主、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习和研究。为了创建这种课程,佐藤学先生提出了综合学习的概念。在本次共读中,笔者对佐藤学提出的综合学习理论极为赞同,这在新课程改革的历史背景下,对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起到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何谓综合学习

在常人眼里,学科学习基本上等同于某个课程学习,换句话说,某个学科自身所具有的特性就是学习的全部内容,事实上,这其实是把课程看作是一个静态的事物,学习者仅仅是从课程本身来机械的学习。与之相反,综合学习课程是在某个研究主题中,通过教师引导和帮助,学生在自身的实践研究中不断总结和学习各种知识,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学生的探索精神、师生的质疑能力都得到进一步提高,因此,综合学习其实就是师生在现实生活中以更加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主题学习和研究,并将研究过程中的理论知识得到升华。然而,许多教师没有在“综合学习”中追求现实主题和内容,原因何在?佐藤学认为,许多教师都只在学校中生活,他们并没有作为一个市民而生活在社会中,倘若教师以一位普通市民身份而生活,那么他和学生一起探究的课题比比皆是,如有环境问题、福利问题、人权问题、公民歧视问题等等,由此看来,综合学习”决不是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关键在于教师不仅要必须深入生活,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探寻有价值、有意义的研究课题,更要有一种坚韧不拔,敢于革新教学的勇气和决心,才能取得效果。

写到这里,笔者想到了去年友兰中学历史社团举办的一次瓦当展览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李平生老师将日常生活中人们所熟知的瓦当进行集中展示,并由学生自己亲自担任讲解员,介绍各种瓦当的历史沿革和艺术特色,不仅如此,师生在事后还就瓦当展览的成果进行展示和交流,笔者认为,李老师主办的瓦当展览活动与佐藤学提出的综合学习理论在基本精神上是一致的,即有教师组织学生在生活中学会鉴赏瓦当,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瓦当的相关内容,通过这次活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社交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均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二、综合学习中的教师

笔者在阅读中发现,佐藤学先生在本书中常常善于引用自身的教学调查案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比如在论及“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观点之时,作者引用了三重县伊势市大淀小学五年级教师大西先生实施综合学习的案例,在该案例中,师生在了解了当地特产羊栖菜的制作工艺后,遂将“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定为探究主题,先由学生自发地去街道和社区走访调查,同时,大西先生还亲自组织学生深入渔业协会了解该特产的历史过程,经过这场主题式学习后,学生不仅对羊栖菜的历史和制作技巧了如指掌,还学会了它的烹饪方法,可谓一举两得。在佐藤学看来,能够推进综合学习的教师,是具有能基于“事实”进行“探究”的素质,这种素质与其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就一直优秀的教师中,还不如说是存在于那些学生时代不爱学习,而在大学阶段或进入社会后才体验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大开眼界、不断进步的教师中,辞去汽车公司的工作当上教师的大西先生就是这种情祝的典型。反观在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中,教师亲自组织学生在课堂之外开展主题探究式学习的情况可谓凤毛麟角,笔者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我国中小学教育仍然坚持传统的课堂教育,有些教师对学生管理严苛,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之外从事活动,其二,我国绝大部分教师没有精力去组织学生开展户外“田野考察”,即使有,也是在确定一个研究项目之后,学生才有目的的去寻找资料。

最后,作者说道:“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和学生一起共同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不管教材如何出色,不管资料准备得如何丰富,不管指导方案制定得如何完美,如果教师自己不能与学生一起愉快地学习的话,那么学生的学习也就得不到发展。作为学习设计师的教师,首先要求他们自己要勤奋好学。”此话可谓一语中的,将构建综合学习寄托在敢于大胆革新传统教学、具有与学生共同研究的教师中。

三、综合活动学习课程与“登山型”课程

上文提到,综合学习是师生共同在现实生活中探寻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事实上,笔者认为,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综合学习课程也可以叫做综合活动学习课程。综合活动学习课程既有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学科课程特别强调学科知识的逻辑结构和学科内容的内在联系,教师教学过程中重点关注的是自己对知识的系统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准确掌握,这种“接受性”学习方式与传统的班级授课制相适应,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由于学科课程在内容上难以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施过程中难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并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教学过程中难以有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和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基本理念,进而难以有效完成“立德树人”这一中学历史课教学的重要任务。

活动课程亦称经验课程,它强调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以生活知识为主题,通过学生自身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活动课程把知识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主张通过活动发展学生的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然而,由于此类课程的内容过于开放,缺乏严格的计划进行规范,所以,难以使学生获得全面而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与活动课程不同,在综合活动学习课程中,学生探究的主题尽管取材于生活,但其基本原理则是课内议题的延伸、拓展和深化,即引导学生开展学科内的探究性学习。所以,这一课程具有明显的学科特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同时弥补了学科课程在应用性、实践性等方面的不足。不难看出,“登山型”课程的基本特点和综合活动学习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两者都强调尊重学生的意愿,依据学生的经验,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知识,提高能力,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由于这一理念更符合探究性学习的本质,因此,综合活动学习课程应成为高中历史学科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

静悄悄的革命读后感3000字3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边思考边圈划,同时认真倾听伙伴们的分享,不断地进行自我对话,内心也进行着无声地革命。

反思自己的课堂

佐藤学教授指出日本教学存在“主体性”神话的现象,而其产生的原因是只针对教学四要素(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中的“学生”这一要素,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将学生的“自学”理想化。而“主体性”神话产生的温床是形式主义。

在阅读中反思自己的课堂,形式主义也随处可见。

一、课堂中追求的“顺学而导”,实则教师把控

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顺学而导”应运而生。“顺学而导”表面看起来,问题是学生提出来的,学习内容是学生找出来的。而实际教学中,对于符合教师设计的问题和学习内容,会得到教师的重视,其余则一带而过。正是这种虚假的顺学而导,既让学生产生了不断迎合老师的思想,又浪费了课堂时间。

二、课堂中追求的合作探究,实则流于形式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然而落实到课堂中,自主学习时间不能保证,合作学习缺乏有效指导,变成“乱哄哄”的发言。所以,课堂上呈现出了自主、合作的形式,然而自学不充分,合作不深入,结果交流的效果表面化,很多时候又变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三、课堂中追求的面面俱到,实则收获甚微

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所以课堂上处处设计周全,表面看起来完美,实则读没读出情感,写没写出味道,推荐阅读没提起兴趣,所有环节轻轻点水,缺乏一课一得的实在。

打造教室迷人的风景——温暖润泽的氛围

书中指出超越“主体性”神话,需要打造“润泽的教室”。同样,克服“形式主义”的教学也需要打造“润泽的教室”。

“润泽的教室”里大家安心地、轻松自如地构筑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构筑着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自己的意见来,每个人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大家自觉的尊重,得到承认。“润泽”这个词表示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示了那种安心的、无拘无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润泽的教室”给人的感觉是教室里的每个人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营造这样温暖的氛围,创造这样美好的境界,需要我们努力地实践。

一、明确认识,自然应对

文中指出超越“主体性”神话,就要开展以“被动性的能动性”的“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

对于“被动性的能动性”这个词语,大家似乎有点敏感,仿佛被动性就有贬义的意味。所以对“被动性的能动性”的理解,我们在阅读群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

正向伙伴们所说,人存在的本身就有被动性和主动性。而在教学中“被动性的能动性”则理解为教师选择学习哪篇课文,设计挑战性问题,对学生来说都是被动性的,而学生用自己各自不同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来探究的过程又是主动的。整个应对过程可以称之为“被动的能动性”的应对。

而教师与每个学生的应对活动,要像服装裁剪一样,针对每一个个性鲜明的学生,一一对应地去“量体裁衣”,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光,手中有尺。

教师要应对学生的各种想法,努力做到让各种学生的看法和想象相互碰撞激荡,回响共鸣,就像交响乐团一样。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产生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

明确认识,自然应对这是我们打造美好课堂风景的保证。

二、注重倾听,从心开始

《沟通的方法》一书中指出,把嘴闭上,把耳朵支起来,才是让他人愿意和你沟通的头号秘诀。日常与人交往如此,课堂教学更是如此。

1.教师的倾听

在课堂上,教师以慎重的、礼貌的、倾听的姿态面对每一个学生,倾听他们有声的和无声的语言。倾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和想法,不能脑中一直想着教学环节,想着下一步怎么办,而要心无旁骛,用心去体会,与他们心心相印,共感共鸣。

倾听学生的发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话,好比是在和学生玩棒球投球练习。把学生投过来的球准确地接住,投球的学生即便不对你说什么,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学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准确地接住的话,学生后来就会奋起投出更好的球来。这样的投球般的快感,应当是教师与学生互于学生动的基本。

在课堂中,教师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尤其重要。“异向交往”的话语,就是与教师思路岔开的话语。

文中有一个鲜活的例子:课文写到大叔肚子疼,男孩豆太黑天闭着眼睛跑下山。老师问:豆太怀着怎样的心情?一个男孩他说头疼。面对这个“异向”的回答,我们一般不予理睬。文中的老师问:这一想法从哪里来的?这一问法好极了。教师通过把学生和教师连接起来并把学生和学生连接起来了。

男孩找到“豆太整个身体蹦起来跑出去了”他迷迷糊糊地跑,所以头就碰到门上了。教师引导学生交互交谈这句话描绘的情景,教学有魅力的进行下去。

无论什么样的学生发言或行动,都有他自身的“逻辑世界”。如果把探究那个学生的“自身逻辑”作为一个课题,教师的交往就能有声有色地开展起来。

教师耐心、用心倾听会生出许多精彩。静心倾听,倾听学生的错误也会开出美丽的花朵。

关于倾听《在如百合花开,学习共同体让你遇见最好的自己》有具体阐述。欢迎阅读。

2.培养学生学会倾听

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教师良心的倾听姿态会在润物无声中影响学生。如果教师能够做到态度亲和自然,学生以老师为“参照镜像”,潜移默化中会变得更加安心、沉稳。

培养学生学会静心倾听,不是教师在课堂中说“好好听、认真听”就能够实现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静静地听,听明白、听中思、听中问、听中辩这样的倾听方法,于无声无形中融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培养学生学会静心倾听,也需要刻意练习。如低年级我们开展过听故事评故事,这个活动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倾听能力。像我们开展的口头作文实验,更是考验学生的倾听能力。另外还可以开展辩论会,开展传话游戏等,都是在无形中进行倾听的刻意练习。

总之,教师与学生都能用心倾听,课堂的美好就会自然而生。

三、对话交往,尊重为本

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应当让每一个儿童都持有自己的课题、相互探究,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我们称之为“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作为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设置精心设置挑战性问题。作为教师,要认真地观察每一个学生,了解每一个学生,促使学生围绕挑战性任务,在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对话、生生对话和自我对话中,使学习真实的发生,让学生得到成长。

作为教师,要在教室内,以尊重与关心为本,促进学生与学生的在共同学习,互相关爱的交往中,建立温暖润泽的关系。在师生的相互尊重信任中获得生命成长的源泉。

四、相互学习,息息相通

与学生息息相通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文中的原田老师就是一位与学生息息相通的教师。

原田老师班级里的一个学生发现了一棵蒲公英,并带到了班级。同学们围绕“蒲公英”展开讨论,并进行实地查看,有的写蒲公英,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进行采集。于是,原田老师带领学生种植蒲公英,从中感受到了蒲公英顽强的生命力。学生们用诗文表达感动,用写生画留下精神,用观察记录成长。整个过程中正因为老师与学生息息相通,促进了学生间相互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做到与学生息息相通,首先要有童心,把儿童当成儿童。用儿童的视角去感受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就能够理解儿童的世界,与儿童同呼吸,心心相印。

教师要做到与学生息息相通,要勇于走进儿童的世界,了解儿童。与儿童一起阅读童书,和儿童一起游戏,一起观看他们喜爱的电视节目,一起讨论他们喜爱的动画人物。走进儿童的世界,儿童自然也与你敞开心扉。

教师做到与学生息息相通,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学习自自然然已经开始。

持续学习促进成长

要想打造教室迷人的风景,润泽的氛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佐藤学在《教师花传书》指出教师的工作具有双重属性,既担任公共的责任,又要绽放教学时间的“妙花”,即兼备专家与匠人的双重特质。

作为“匠人”,教师的世界是由“熟练的技能”、“经验”“直觉或秘诀”构成的,我们举手投足都是教学技艺的展现。作为“匠人”倾听能力是最核心的能力。匠人的成长需要我们积累经验,更需要我们模仿与学习,例如学校的师徒帮带就是在实践中掌握教学的技巧,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作为专家,教师的世界是由“科学的专业知识”、“技术”、“反思与创造性探究”构成的。专家,是通过“反思”与“研究”来学习的。教师不仅要成为“教”的专家,更要成为“学”的专家。这就需要不断学习。

教师的人生就是持续学习的人生。向儿童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向名家学习、向家长学习、向自身经验学习。总之,读书——学习——实践——写作是每个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

让每一个生命都展现最好的姿态,让每一个教室都绽放最美的风景。新学期,我们一起行走在创造美好的路上。

(0)

大家喜欢

客服
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