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1300字 最新读后感范文大全

Tips:如果使用中遇到了问题,请手动返回并刷新页面,也可以联系最右侧的客服微信。我们将在工作日内尽快回复。祝君好运!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一)

我看过的好书不少,但唯有这本《追风筝的人》成为了我心中的白月光,给我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它向我们描述了阿富汗喀布尔的风土人情,娓娓道来一段人生救赎的传奇。

这本书主要讲了:富家少爷阿米尔和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一切都在1975年冬天那场风筝比赛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年后的阿米尔始终无法原谅自己当年的背叛,于是,他踏上了返乡之路。不料却发现了一个天大的谎言,同时,他开始了自己的赎罪之路。

作者卡勒德·胡塞尼细腻平淡的笔触,却勾起了我潮水般涌奔涌的思绪。我也曾和书中年幼时的阿米尔一样——懦弱、逃避,好像永远都有找不完的借口。

事情发生在一个阴沉沉的上午。我坐在教室里,正准备上交作业。突然我发单行本不见了,我又里里外外地把书包翻了一遍,可是单行本就好像离家出走了一样,怎么也找不到。我心急如焚,老师说了今天是最后一天,再不交就要打电话了。我心里打了个寒颤。怎么办啊?我要跟老师承认吗,不行!那样妈妈不骂死我才怪。可是,要撒谎吗?就说自己交了,然后偷偷在登记表上划掉名字?两个想法在我的心中仿佛打成了个结,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懦弱的我还是不敢面对。使我鬼使神差地蹑手蹑脚走到登记表前划掉了自己的名字,可不知怎么的,我的笔锋就像一根刺一样,扎在我的心上。一整个早上我都无精打采。老师会不会发现啊?万一她在全班面前点我的名字怎么办?但我还是装作自然的样子,和平常一样跟同学说说笑笑,好在大家都没发现我的不对劲。我害怕,我害怕他们发现我的罪行,这样同学们以后会不会戴着有色眼镜看我?

中午最后一节课,上完我终于松了口气,因为按常理老师应该回家了。不料,老师点名让我去办公室。我心想:糟糕!败露了!心中的小鼓不停地敲打。果不其然,“来,你告诉我为什么不交作业?”老师的目光直射在我身上,我的脸火辣辣的。我装傻充愣:“啊?我明明交了啊。”我的眼神四处乱飘,我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但她仿佛能一眼就看穿我心里想的什么。“你确定?我这里没有你的本子哦。”“可是我真的交了,会不会是搬作业的时候掉了?”我的声音里带着颤抖,越发心虚。“我可是一本一本登记的,没交就是没交!”我害怕得浑身发抖,怯懦的汗水也从我的脸颊旁滑落下来。我后悔为什么自己当初没有直接向老师承认错误,如果我直接承认错误并且改正,就不会有现在的这一幕了。我想到了阿米尔,他刚开始也因为懦弱逃避,犯了“罪”,但他后来为之努力改正,尽力弥补,最终救赎了自己。于是,那天晚上我将作业本找出认真的重做了一份,并写了一份检讨。我要勇敢地面对我的错误。

逃避解决不了问题,害怕只会让我们失去更多,战胜恐惧的最好方法就是面对恐惧。不要给自己留下太多遗憾和后悔。这,都是这本《追风筝的人》馈赠给我的礼物。为此,我会像成年后的阿米尔一样勇于担起自身的责任,为你也为我,“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二)

说来惭愧,这本书好像一年前就有人跟我推荐过。但是我数次拿起又放下,总觉得剧情有些不够吸引人,最后还是实在书荒了才在吃饭时看。不得不承认,对我来说这本书的剧情确实很平淡,然而其中蕴含的主角的背叛、挣扎、悔过也的确触动人心。

在讲书的内容之前,我想提一下那句著名的“为你,千千万万遍”。此前我只知道大致内容,一直以为这句话只是哈桑对阿米尔说的,然而之后法德里也对阿米尔说了,最终也成为了阿米尔对索拉博的承诺。它不仅是贯穿全书主旨的一句话,也意味着哈桑的忠诚被接纳、阿米尔的自私懦弱被克服,以及奉献精神的传承。

整个故事不算长,概括一下(没有概括,洋洋洒洒写了一堆)就是哈桑和阿米尔自小一块儿玩耍,哈桑的父亲阿里是阿米尔家的仆人,自然哈桑也是他们的仆人。哈桑忠诚、勇敢、擅长运动,具有一切阿米尔父亲喜爱的特质,而阿米尔正好相反,他稍显懦弱,并且只喜欢看书,唯一和父亲有的共同话题是斗风筝。或许正是如此,阿米尔的父亲对哈桑总有种特别的偏爱,常常赞赏他、甚至花钱给他治疗他的兔唇;而阿米尔得到的几乎都是父亲的冷眼和忽视,这使阿米尔难以忍受,也让他对哈桑产生了嫌隙,他不愿承认哈桑是他的朋友。和其他人一样,他拿哈桑的血统说事,暗地里将此作为他对哈桑的嫉妒的挡箭牌。

父亲对阿米尔的冷淡从不掩饰,有一段我印象挺深刻的。有次,阿米尔难得得到了和大忙人父亲单独相处的时刻。他挖空心思寻找着和父亲的共同话题,努力试图和父亲来场父子间轻松、亲密的对话。可惜父亲无论如何都对他爱答不理,只是低头看书。阿米尔忍无可忍地一句“我得了癌症”也挣不来父亲一句回应。一种心酸泛上我心头。对敏感的人来说,忽视其实是最伤人的。你可以讨厌我,但无视更像是一个信号:我其实无足轻重,你不在意我。也难怪阿米尔对哈桑这么别扭,父亲从不无视哈桑,甚至在阿米尔生日兜风时说:“要是哈桑在就好了”。一个孩子要如何忍受这种偏爱呢?

当然,他们的生活也不是一直风平浪静的,偶尔他们也会遇到阿塞夫的霸凌,阿米尔虽然不甘但不敢反抗,哈桑却从不忌惮,还在阿米尔受到威胁时挺身而出,举起弹弓瞄准阿塞夫的眼睛,吓走了他。然而好景不长,在阿米尔斗风筝胜利后,哈桑在独自追风筝时遭到了阿塞夫和他跟班的围堵,双拳难敌四手,为了保护阿米尔的风筝,他被迫忍受阿塞夫的凌虐。阿米尔不知道吗?不,他在寻找哈桑时看见了,本可以像曾经的哈桑一样保护他,可是阿米尔的懦弱阻止了他。

看到这里,我为哈桑的遭遇感到难过,不仅因为他被阿塞夫伤害,更因为阿米尔辜负了他的每份真心。可是随后,我突然意识到自己荒谬地理解了阿米尔的行为。此刻,我其实感受到一种不安和羞耻,看着这些文字,像是在看一幅肖像。你无法指望一个没有胆量的小孩为他眼中的仆人挡刀,不仅出于对反社会人阿塞夫的恐惧,也出于阿米尔对哈桑的复杂情感,羡慕、嫉妒、厌恶……在我看来,这种情感的产生除了阿米尔本身性格,他父亲也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来哈桑带着风筝回来时,阿米尔甚至装作没看见他裤子上淋漓的血迹。而且之后阿米尔不仅没有对哈桑更好,反而冷落、忽视他。阿米尔后悔当时自己没有做任何事,所以每次与哈桑相处都是一种煎熬。哈桑的存在让他看到了另一种人:善良、勇敢、坚强、忠诚,简单来说,就是父亲期待他成为的人。可是哈桑像一面镜子,阿米尔只能从他的眼睛里看见懦弱、恶劣的自己,虽然哈桑本意并非如此。更让阿米尔愧疚的是,哈桑并没有因为他的隔岸观火和冷落而对他发脾气。

在阿米尔将哈桑带到后山谈话时,他们回忆过去的轻松愉悦很快被阿米尔的不安打破,他再也无法忍受温和且不责怪他的哈桑了。一种对自己软弱行为的怒火终于使他拾起了地上的石榴,掷向的却是哈桑,遭受欺侮、背叛的哈桑。显然,砸一下不足以平息阿米尔的内疚,也不足以让哈桑反抗他。阿米尔一下一下砸着,将他们的关系砸出无法修补的裂痕,将自己的悔恨砸出难以填平的沟壑,将他们的未来砸出一片惨淡。哈桑只是一下一下地受着,在阿米尔抓狂他为什么还不还手时,举起石榴在自己额头上碾碎。红色的汁液顺着他额头留下,他的身上也是一片狼藉,这幅画面颇有冲击力,我几乎呆在那里。哈桑遭受的痛苦在此时具象化了,并且绝大部分来自他珍视的朋友、主人阿米尔。我不知道他花了多大力气独自消化阿塞夫带来的创伤,更不知道他花了多少功夫来容忍阿米尔。书中没有细说哈桑的感受,我不敢认为他原谅了阿米尔。阿米尔的行为到此已经非常过分了,我作为旁观者都无法忍受,更何况对他如此忠心的哈桑,想必他此刻遭受的痛苦比我遭受过最深的还要深。

哈桑仍然没有表现出对阿米尔的责怪,这让阿米尔无地自容,于是他做了一个及其不道德的决定:陷害他偷了家里的钱。一向将偷窃视为最大罪行的父亲却说原谅哈桑,这让阿米尔难以置信,甚至怨恨起了哈桑。阿米尔一直将自己的出生带来母亲的死亡视为偷窃,是他偷了母亲的生命,所以父亲才对他这么冷漠。可是哈桑什么也没做就轻易得到了父亲的原谅。哈桑和阿里却明白了阿米尔的意图,执意要离去。父亲挽留不成,竟哭了起来。父亲因为哈桑的离去而哭泣,打破了自己不齿的、不断灌输给阿米尔的“男儿有泪不轻弹”观念这点,像是一记巴掌,使阿米尔在这种偏心之中错愕无比。因为父亲,阿米尔是否会阴暗地觉得赶走哈桑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现实不容他细想,很快战争就爆发了,父亲不得不带着阿米尔去美国避难。他们在那里相依为命,卖二手货维生,关系缓和了许多。阿米尔还遇到了索拉雅,他们结了婚,阿米尔如愿以偿当了作家,在美国过得很不错。可惜没多久父亲就离世了,而他的好友拉辛汗带着一个消息去找阿米尔。他说:“哈桑死了,留下一个孩子,名叫索拉博,现在在阿富汗孤儿院。”即使心怀愧疚,阿米尔本性的懦弱仍然阻止他踏入战乱中的阿富汗,即使那里是他的家乡,那里有哈桑的遗孤。拉辛汗见他如此,只告诉他自己时日不多了,并意味深长地留下一句话:“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阿米尔内心挣扎着,最终选择独自返回阿富汗带回索拉博,弥补愧疚是一个原因,还有个原因后文再提。

阿富汗此时的光景已经远远不同于他记忆中的样子:到处都是断壁残垣,满大街的人都在求乞,而塔利班们养尊处优,到处抢劫,将阿米尔曾经的家占了去,甚至随意夺取他人生命。在询问了许多人和法德里的帮助后,阿米尔终于知道了索拉博在哪。他不在孤儿院,而被塔利班抢去了。此时已经再无退路,阿米尔做出了他人生中最勇敢的决定:与塔利班当面对峙,要回索拉博。约见他们的首领时,阿米尔亲眼目睹了塔利班用石头生生砸死一个人的场景,这使后来的见面蒙上了一层不详的阴影。

果然,今日的塔利班首领是昔日的阿塞夫,阿米尔童年不敢反抗的霸凌者。他看见索拉博顺从地被阿塞夫召来,还化着眼影,哈桑过去的噩梦又在索拉博身上重演。阿塞夫不再掩饰他的反社会倾向,狂妄地展示着他生杀予夺的能力,并提出和阿米尔拳击,阿米尔赢了即可带走索拉博。阿米尔几乎不运动,而阿塞夫崇尚暴力,结果似乎已经确定。在阿米尔被打得半死时,索拉博对着阿塞夫举起了弹弓,一如哈桑做的那样。当年哈桑未打出的石子,现在由他的儿子打出,狠厉地取走了阿塞夫的眼珠。在他挣扎之际,阿米尔带走了索拉博。

索拉博的经历让他难以信任别人,也让他变得沉默寡言。阿米尔费尽心思才说服他一起回美国,和他们生活,并且许诺索拉博再也不用去孤儿院。可惜现实常常不尽如人意,领养索拉博去美国困难重重,若是按照美国的法子,阿米尔不得不先将索拉博安置在孤儿院。他很快将这个消息告诉了索拉博,没想到换来的却是索拉博的自杀。他在浴室中割腕,伤口很深,也没能听见阿米尔找关系之后无需他去孤儿院的消息。好在抢救还算及时,他没死,但也不再和阿米尔谈话,信任的裂痕已经无法弥补……

索拉博沉默地在阿米尔家中长大,完全把自己封闭起来了。故事的结尾,是阿米尔第一次带他看斗风筝,那个他父亲很擅长的游戏。阿米尔果然再次胜利了,他看着哈桑的儿子,告诉索拉博这个风筝是为他而追的。他对索拉博说:“为你,千千万万遍”。索拉博笑了,不明显,但他们之间好像有什么变了。

看完这本书,我对作者的各种安排挺佩服的。很多事情之间其实都有联系和隐喻,比如:哈桑天生的兔唇,和阿米尔与阿塞夫拳击后受伤唇上豁的口,形成了一种照应,阿米尔最终成为了父亲期待成为的勇敢之人;哈桑对阿米尔说过:“为你,千千万万遍”,也终于成为了阿米尔对他的儿子的许诺……这种转变跨越了20多年,阿米尔的成长才最终完成。其实总的来说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阿米尔再也没法向哈桑道歉,索拉博也失去了父亲和天真。

更为残忍的是,有个秘密哈桑和他父亲阿里到死也不知道:他其实是阿米尔父亲的孩子。也就是说,阿米尔曾经如此对待的,是他的弟弟。他父亲背叛了阿里,并让他妻子怀了孕,可他不敢承认,只是用谎言和建立孤儿院来掩盖、弥补他的错误。正是这一个谎言,将两兄弟的人生一分为二:其中一个不得不以仆人的身份活着,并且从未知道真相,但得到了父亲的偏爱;另外一个名正言顺地继承父亲的财产,却不是父亲理想中的样子,于是只得到父亲的冷落。可以说,哈桑是父亲无法光明正大关爱的一半,也是父亲期望的那一半,而阿米尔享受他的庇荫,却偷走了他妻子的生命,是父亲不期许的另一半,这种不平衡导致了他们无法平等地得到爱,也酿成了后来的悲剧。

故事很戏剧化,但真正的人生亦是。我们无法永远作出正确的决定,但是正如拉辛汗所说:“那儿有再次成为好人的路。”对他人的伤害是很难完全弥补的,然而仅有忏悔的念头而不行动也是二次伤害。没有永不犯错的人生,去做吧,去道歉,去补偿,及时点。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三)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个阿富汗少年阿米尔的成长和自我救赎的故事。

阿富汗这个国家,从七十年代以来,它经历了皇室政变、苏联入侵、塔利班内乱以及美国反恐战争,阿米尔成长的过程也充满了与之相类似的期待、痛苦、恐惧和遗憾。

阿米尔有一个富有、乐善好施且极其强势的父亲。懦弱的他努力地想要得到父亲认可和关爱,但内心敏感的他常常为自己达不到父亲的期待而愧疚。阿米尔有一个最好的玩伴,他家仆人的儿子,哈桑。他们一起长大,但阿米尔非常担心哈桑分走了他父亲对他的关爱。

在一次风筝大赛后,哈桑去追那飘落的风筝,却被恶霸强暴。懦弱的阿米尔看到了那一幕,却选择默默地走开。哈桑任何时候都会为了阿米尔挺身而出,愿意为了阿米尔千千万万遍,但阿米尔最终却利用栽赃的办法最终把哈桑从父亲身边赶开。懦弱的阿米尔对他自己的这些所作所为也是痛恨不已。

为了躲避苏联入侵的战乱,阿米尔和他的父亲逃离了阿富汗,来到了美国。来到美国之后阿米尔实现了自己作家的梦想,还娶了将军美丽的女儿为妻。本以为这样平淡且美好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他对哈桑的愧疚却没有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距离而消散。

没有良心、没有美德的人不会痛苦。我希望这次你到阿富汗去,能结束你的苦楚。

为了完成自我救赎,把自己从自责中解脱出来,阿米尔回到了阿富汗开始了他的自我救赎之旅。在这个过程中,他意外地了解到了那个被隐瞒了多年的惊天秘密。他是一个被欺骗的人,哈桑也是一个被欺骗的人。

他试图去和哈桑和解,但还没来得及和哈桑重逢,哈桑及他的太太就已丧命于塔利班的枪下,只留下了一个孤儿索拉博。像别的故事情节一样,阿米尔把对哈桑的愧疚放在了索拉博的身上,期待在他的身上完成对自己的救赎。最后他们历经千辛万苦,阿米尔终于把索拉博带回了美国,给了索拉博一个全新的生活。

索拉博脱离了孤儿院,脱离了战乱,但在阿米尔的无数靠近下,他的心扉仍然没有打开。只有在小说的最后和阿米尔一起放风筝,去追逐那断线的风筝时他的眼睛才放出了一点点的光,一如他父亲当年和阿米尔小时候的时光。

这又能怎样呢?“阿富汗人总喜欢说:生活总会继续。他们不关心开始或结束、成功或失败、危在旦夕或柳暗花明,只顾像游牧部落那样风尘仆仆地缓慢前进。”

那个追风筝的人,他最终找到一条出路,一条令他心安的出路。为你,不需要千千万万遍。为你,需要的是正视自己的勇气。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四)

昨晚读完了《追风筝的人》,很细腻感人的小故事,在阿富汗战乱的背景之下,虽然我不知道他所描述的阿富汗是否真实(我也知道小说并不是新闻,再说即便是新闻,现在也是假消息满天飞,看看俄乌战争吧),但至少其中的感情是真实的,因为人类的感情是相通的,而真实自有感人的力量。

我想大部分读者看这本书,关注点都在两个男孩的友谊上,而我的注意力却被两个男孩与爸爸之间微妙的关系,矛盾复杂的感情,以及一生的羁绊所吸引,不由想要发出一声感叹。

哈桑

首先说说哈桑吧,因为哈桑和父亲的感情是最好的。在哈桑的眼里,他的爸爸是阿里,虽然阿里丑陋有残疾,虽然阿里身份卑微,虽然阿里对他有时比较严格,虽然阿里其实并不是他血缘上的父亲,但阿里对他的爱是真诚的,温暖的,包容的,是可以支撑起他的生命的力量。

我记得小说中描绘哈桑的降生对阿里的意义,写到,“阿里对这些侮辱总是默默以待….但更主要的是,这些侮辱对他来说毫不见效,在莎娜芭生下哈桑那一刻,他已经找到他的快乐,他的灵丹妙药。” 可以说,哈桑是阿里一生感情的寄托,是阿里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所以,当哈桑遭受了羞辱,受了委屈时,阿里为了保护儿子,毅然决然抛下四十年的朋友和生活了一辈子的家。

在很大程度上,正是这样深厚的爱给了哈桑纯良高尚的品格,虽然受到伤害但依然不会报以仇恨的品德,这不仅体现在对阿米尔(如果仅限于阿米尔,那就可能是愚忠了),也体现在对其他人,“爸爸常说,甚至连伤害坏人也是不对的,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好的,还因为坏人有时也会变好”,索拉博说。

‌阿米尔

再来说说阿米尔,纵观阿米尔的人格和行为的发展,他和父亲的关系是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因为母亲的难产,阿米尔一出生,和父亲的关系就蒙上了一层阴影,背负着沉重的愧疚。但与此同时,因为缺少母爱,父亲是阿米尔唯一可以指望和依赖的人,获得他的爱,取悦于他,是小阿米尔最重要和最在意的事。

在这种充满矛盾的关系下,阿米尔扭曲的成长着,他对父亲的渴望与疏离,敬仰与恐惧,他感到父亲失望时的沮丧和小心翼翼,他对父亲肯定和独占的欲望,他对哈桑偶尔获得父亲关爱和照顾的嫉妒之情,都源自这矛盾的父子关系。就这一点来说,哈桑比阿米尔幸福,虽然都没有母亲,但哈桑至少获得了父亲完整的爱,所以他也有爱别人的能力,但阿米尔没有。所以,在极度的渴望下,阿米尔才会以牺牲哈桑为代价,只为获得父亲的爱,才会在得知父亲竟然能够原谅哈桑的偷窃行为时,感到震惊而不是愧疚,才会在父亲感慨 “要是哈桑今天跟我们在一起就好了”觉得有一条铁链捆住了自己的脖子。我觉得这里面所体现的感情表层是对哈桑的,深层更多的,其实是对父亲的。

阿米尔与父亲这种扭曲的关系甚至直到父亲死去也未曾真正解开,而是当阿米尔得知原来哈桑也是父亲的孩子时才开始逐渐消融。他开始理解父亲,就像拉辛汗在信里写的那样,“你父亲是一个被拉扯成两半的男人,他爱你们两个,但他不能公开表露对哈桑的爱,以尽人父之责。所以他将怨气发泄在你身上,因为,你是社会承认的一半….,当他看到你,他看到自己,还有他的疚恨。”,进而原谅父亲,最终达成了与父亲的和解,“我看着哈桑….爸爸的另一半,没有名分,没有特权的另一半,那继承了爸爸纯洁高贵品质的一半,也许,在爸爸内心某处秘密的地方,这是他当成自己的真正儿子的一半。我把照片塞回刚才发现的地方,接着意识到,刚才最后那个念头居然没有让我心痛,我走向索拉博的房门,心下寻思,是否宽恕就这样萌生?它并非随着神灵显身的玄妙而来,而是痛苦在经过一番收拾之后,终于打点完毕,在深夜悄然退去,催生了它。”

‌父亲

最后再来说说父亲,这个阿富汗男人的形象是如此的复杂,他表现出来的智慧,勇敢,不受束缚,善良,仁慈,绝不妥协,和他内心的懦弱,背叛,冷漠,残忍,痛苦,挣扎构成了如此丰富立体的人物性格,以至于很难用一两句话概括。我认为这是全书写的最好的一个人,没有之一。虽然不是故事的第一主角,关于他的描写很多是侧面描写,但也正因为如此,这些留白给了读者很多自由想象的空间和解读的乐趣,比如说爸爸与阿里的感情究竟是怎么样的,爸爸是怎么和莎娜芭在一起的,他们又是什么样的关系,莎娜芭为什么会嫁给阿里,里面有没有对爸爸的感情因素,爸爸不能公开对哈桑的感情,有多少是因为哈桑的血统,多少是因为他妈妈的身份,多少是因为他和阿里之间的友谊,当阿里带哈桑离开时,全书中唯一一次写到爸爸的眼泪,这里面又究竟包含了什么样的感情和情绪,全都要靠读者自己来揣摩。扯太远了,说回爸爸和两个儿子的感情。

像中国男人一样,阿富汗男人是很大男子主义的,这就注定了他们的感情不是昭然若揭的,而是静水深流的。但很明显,爸爸对两个儿子的爱完全不同。

爸爸对哈桑的爱,点点滴滴,因为阿米尔对父亲格外的关注,得以放大和显现,让我们看到他爱的深沉和卑微。正因为哈桑是他不能承认的儿子,他对他的爱不求回报,没有期待,他带着赎罪的心,全然接受他的一切,默默的付出,他给哈桑请一样的奶妈,记得他的生日,买贴心的礼物,给他治疗兔唇,甚至为留下他而放弃自己的原则。这份爱,因为负疚而显得卑微,因为得不到而更显珍贵,他对哈桑身上展现出来的任何一点与自己的相似而欢欣鼓舞,比如哈桑的勇敢,哈桑的运动天赋,觉得这是哈桑跟他切不断的血脉关联。面对哈桑,他没有父亲的权威和严厉,只有不知道怎么表达才足够弥补他对他的亏欠的爱和关怀。所以这份爱,让阿米尔嫉妒,让阿米尔伤心,让阿米尔痛苦。

反观爸爸对阿米尔的呢,完全是另外一面。因为阿米尔是他光明正大的儿子,将继承他所有的财富和特权,是他世俗意义上的唯一血脉继承人,所以他对阿米尔的爱,也是更加世俗的,充满了条件。他希望他勇敢,盼望他热爱运动,最好他就完完全全是另一个翻版的自己。他看不到他的天性,也不接受他与自己的不同,他是他俗世的荣光,不能有任何瑕疵和走形。另一方面,或许是由于不能给予哈桑同样的爱而愧疚,或许是妻子因着儿子的出生而去世,又还可能是在儿子的身上能看到妻子的影子,他不愿意给他温情,也不愿与他靠得太近。最终,经由世俗的扭曲和刻意的疏离后,他对阿米尔表达出来的爱,冰冷,残酷,没有温度,少的可怜。这种情况直到两人来到美国后才得到一些改观,因为在这个陌生的国度,他不再享有昔日的荣光和特权,没有这些可以继承,那么阿米尔也就无需再承受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他终于看到了阿米尔不是另外一个自己,而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喜欢文学,爱好写作,性格懦弱,但却富有主见,他有缺点,但也有优点,他不是因为像自己才成为他的儿子,而是因为是他的儿子才在某些方面像自己。而随着故土和哈桑的远离,昔日横亘在父子之间的恩怨也变得越来越淡,父亲和儿子也终于亲密起来,享受了一段难得的温情时光。

尾声

最后,我想说,父母之与子女如此重要,常常会影响他们人生的走向。父母的爱,是子女人生中光和火,他们像飞蛾一样追寻它,靠近它,扑向它,直到得到它或者绝望的放弃。如果父母的爱是他们能够轻易获得的,甚至是无条件就可以拥有的,他们就会舒展的生长,恣意的活着,尽显他们生命的底色,因为这是他们一生的堡垒,能够保护他们虽经风雨,不忘初心。反之,如果父母的永远是高高在上,永远难以靠近,无论你多么努力却总是无法抓牢,则这爱就会成为子女一生的枷锁和牢笼,他们会为了得到这份爱,畏首畏尾,忍气吞声,或者疯狂攫取,不计成本。究竟要怎么选,身为父母的你,想好了吗?

(0)

大家喜欢

客服
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