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羡人间琢玉郎全诗赏析 常羡人间琢玉郎是什么意思

Tips:如果使用中遇到了问题,请手动返回并刷新页面,也可以联系最右侧的客服微信。我们将在工作日内尽快回复。祝君好运!

苏轼给很多女子写过诗词——

因为苏轼的诗词,她们变成了传奇中的永恒……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给王巩的歌女柔奴写过一首词,这首词今天成为了日常生活中的安慰。

当王巩被乌台诗案被贬南岭宾州时,汴京家里妻妾都不愿意和他一起去最偏僻的南方,唯有歌女柔奴一路相伴,柔奴传说中还懂医术,在王巩被贬谪的生涯里,她不仅仅患难与共,还用她的医术帮助当地的病人。

元祐元年(1086)春,苏轼与北归的好友王巩久别重逢,王巩让柔奴劝苏轼饮酒。苏轼有感写了这首《定风波》——

常羡人间琢玉郎,

天应乞与点酥娘。

尽道清歌传皓齿,风起,

雪飞炎海变清凉。

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

笑时犹带岭梅香。

试问岭南应不好?

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在词的引子写道:王定国歌儿曰柔奴,姓宇文氏,眉目娟丽,善应对,家世住京师。

定国南迁归,余文柔:“广南风土应是不好?”

柔对曰:“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因为缀词云。

患难与共、生死相随,这是爱人之间最应该的承诺也是爱人之间最后的依靠。

歌女柔奴不仅仅姿容美丽、歌喉悦耳,更难得的是她对王巩的忠诚与跟随,还有她对人生的达观,也许是爱让她变得无所畏惧,也许正是这样的契机,让王巩和她彼此更加了解彼此的心,人生得一知己,就足以。

柔奴、朝云这样的歌妓,不要说男人们喜欢她们,我觉得女人也会喜欢她们,她们不仅有美丽的外表,最重要的是她们对人的忠诚以及对磨难地面对,无论是富贵还是落泊的时候,都是一样的面对。

也许,苏轼问柔奴的时候,一定想不到自己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有朝云及家人陪伴自己南下。

不过,日子需要慢慢过。

写给妻子王弗的词

熙宁八年(1075年)正月,实际年纪按今天的公历算38岁,苏轼在夜里梦见了儿时的家园,梦见去世的妻子王弗正坐在窗前梳妆。

苏轼醒来,凄凉万分,写下了词《江城子》一首: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一出道,就光彩照人前途无限的苏轼,到现在为止,都在基层努力挣扎。

实际上才38岁的苏轼,已经是尘满面鬓如霜。

多少的豪情万丈,都被消耗在斗争之中。

哪怕是妻子,都不会认得自己。

这种永恒凄然之美跃然纸上。

但是最开始的苏轼和王弗的故事是这样的——

苏轼和王弗结婚

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年),19岁的苏轼在父母做主下,娶了王弗为妻。

她擅长博闻强记,所以常常,苏东坡忘记的文章,她都能够提醒苏东坡。

她有很好的识人判断事情的能力,经常提醒苏东坡。

可惜她只和苏东坡陪伴了苏东坡十年就去世了。

结婚以后的苏东坡,依旧发奋苦读,他鸟瞰历史的盛衰,以实用出发,绝不空谈,言之有物,写了大量的政论文章。

同时,他也喜欢道家学说的旷达和逍遥,天马横空和千变万化的风格

名动京师:连过三关,金榜题名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年)三月,苏洵父子三人告别眉州,去参加这一年的秋考。

这一年苏轼21岁。八月,首先参加景德寺初试,中举人环节,苏轼苏辙兄弟皆入选。

嘉佑二年(1057年)正月。礼部主持的省试,欧阳修为主考官。过了礼部考试,还要过殿试。

(宋朝的科举考试,在宋太祖赵匡胤开始就做了改革,赵匡胤本人亲自在讲武殿主持考试。这样的考试让人才都成为了天子门生,还废除了“公荐”,在具体阅卷方面采取了“糊名”和“誉录”,把考生的名字籍贯等字糊起来,为防止考官辨识考生字体,都统一让人誉抄一遍再交给考官评定,所以也不用担心考生或者主考官因为笔迹作弊!)

苏轼的文章被梅尧臣看见,又推荐给欧阳修,欧阳修很想评为第一,又怕是自己弟子曾巩写的,所以评为第二。

这次考试苏轼名为第二,苏辙为第五。

来自僻远西蜀之地名不见经传的苏轼兄弟俩高中,很多人都不服气、不满甚至怀疑。

在欧阳修、梅尧臣一而再地品评下,才改变了看法。

不过就是这样闹一出,满城人都在谈论苏轼兄弟俩以及他们的文章。

尤其是欧阳修对梅尧臣说:吾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意思是我要放出一条街来,让苏轼出人头地。

欧阳修赞扬苏东坡善于读书,很会写文章,将来一定会独步天下!

欧阳修又对自己儿子欧阳棐说:你记着,再过三十年,无人再论及老夫也!

当然,殿试环节,苏轼兄弟俩也如期通过了。

(苏轼的二伯苏焕也中了进士,而且在做广元知州的时候,把广元管理得井井有条,苏洵去看见很受启发,回来后发奋读书。苏焕极大的鼓励了眉州的学子,从苏焕中进士到苏轼中进士,期间眉州已经有八百多人,以至于宋仁宗都赞不绝口。只是这些人的成绩没有苏轼兄弟俩这样突出。)

苏轼兄弟连过三关,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因为,当时,四五十岁考上进士都很不错了。

同届的曾巩年纪就不小啊!曾巩那一年相当于38岁,而苏轼才20岁,苏辙才18岁。

当两个儿子一考就考中,自己多年来屡考屡败,就连父亲苏洵也有感而发,因为苏洵看到自己两个儿子这样优秀,考试状态结果对比太强烈!自己怎么也不去参加考试了!

他忍不住赋诗一首: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

莫道登科难,小儿如拾芥。

(我们现在是按照现代人算年龄来算的,古代刚出生的孩子就算一岁了,所以满月的孩子有一个活动,叫“抓周”而不是“抓月”。)

奔丧守居

正当苏洵三父子春风得意马蹄疾之时,家里传来了程夫人不幸病逝的消息。

苏轼的一生,都是在这种忽喜忽悲,前一秒还在开心,接下来就会有痛苦的事情来临。

程夫人病逝于四月初八,还没有来得及听到苏轼兄弟考中进士的喜讯。

于是,三人收拾行李,返回老家。苏轼苏辙为母亲居丧。

苏洵将程夫人葬于武阳按镇的老翁泉边,并从此自称“老泉”。

在居丧的日子里,苏轼也一边读书,一边写文章,绘画,练习书法,借以表达自己的精神寄托。他还喜欢去妻子王弗娘家青神县的乡下,在乡下,年轻人孩子们都很多,乡下的风景、农时、农事苏轼都很了解熟悉,可以说苏轼终身都很喜欢也很适应乡居的生活。

王弗有一个堂妹王闰之现在还是一个小女孩,他们没有想到十年后她将会是苏轼的第二个妻子。

妻逝父亡

就在治平二年(1065年)五月,苏轼的妻子王弗病逝,年仅26岁。

苏轼说她静而敏,孝顺侍候公婆。

尤其是她对苏轼不仅仅是夫妻之间的体贴照顾,而且她很会识人,对好人坏人很有判断力。他们同甘共苦、共同成长。

王弗的病逝,苏轼非常伤心,苏轼哀叹她的去世,自己好像一瞬间就失去了一切依靠。

第二年(1066年)四月,苏洵刚刚完成《太常因革礼》的编撰,也溘然长逝。

虽然,苏洵发奋读书很晚,但是通过十多年努力,也写出来《六国论》这样的名篇;而且他也是唐宋八大家里唯一一个没有中进士的就名列其中的,可以想见他文章该多么优秀。

苏轼兄弟辞官,护送他们的灵柩回老家眉州安葬。

王弗的墓地就在公公婆婆墓地西北八步的地方。

苏轼在王弗的墓地也是父母的墓地栽下了三千棵松树。

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七月,27个月的居丧期满。临行前,他们安排好家里的一切,苏轼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王闰之的性格温柔贤惠,对苏迈也非常好。

苏轼的朋友还在苏轼家院子里种了一棵荔枝树,说等荔枝树长大了,他们也回来了。

苏轼这一走,再也没有回到自己的故乡,再也没有机会给自己的父母和妻子王弗扫墓,但是苏轼给了王弗最好的永恒,超越时空的永恒——

那就是这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海棠虽好不吟诗

在黄州送苏东坡的欢送宴席上,一位歌妓李琪走到他的面前,请他在她的披肩上题诗。

苏东坡从来没有听说她,但是他立即为她写了下面的诗歌:

东坡四年黄州住,

何事无言及李琪。

却似西川杜工部,

海棠虽好不吟诗。

这首诗轻灵自然,李琪因为苏东坡的诗歌被流传成为传奇。

苏东坡给很多歌妓写过诗和词,苏东坡的确做到了写作的无偏见。

苏东坡就是这样,可以说苏东坡没有一天不写诗或者文章的,写诗就像我们今天的做饭一样自然;苏东坡从小的扎实刻苦的训练,让他做到看到就能够写,出口成章,落笔即诗的状态。

苏轼的第二位夫人王闰之病逝

元祐八年八月一日,苏轼的夫人王闰之去世,苏轼内心哀恸万分。

王闰之和王弗的性格完全不同,如果说王弗是苏轼几乎同一个年龄段,王弗比苏轼小两岁,但是王弗静而敏善于察言观色,她处处提醒苏轼的分清楚好人与坏人,是一名妻子加铮铮挚友。

王闰之则是对苏轼无限的信任及爱慕,她温柔体贴,得失如一,随意而安。

她对每一个孩子都很好。

她陪伴苏轼时间最长,二十六年。

苏轼给她写了祭文:

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

我实少恩,惟有同穴。

的确如此,后来,十年后,苏辙将她与苏轼安葬一起了。

几年来,不停地往返于京师与地方之间,党争不断,受到的攻击从来没有消停过。就在夫人去世的十天,那是八月十一日早晨,苏轼做了一个梦,梦醒后他写了一张《南轩梦语帖》,这一幅字帖,布局规整,笔法严谨。

他写道:

元祐八年八月十一日,

将朝尚早,假寐。

梦归觳行宅,遍及蔬圃中。

已而坐于南轩,见庄客数人,

方运土寨小池。

土中得两芦菔根,客喜食之。

余取笔作一文,有数句云:

坐于南轩,对修竹数百,野鸟数千。

既觉惘然,思之南轩。

先君名之曰“来凤”者也。

朝云的陪伴

朝云聪明伶俐、能歌善舞,而且她一心向佛。

她陪伴着苏东坡,辗转迁徙,朝云更是他的知己。

关于朝云,有一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据说,苏东坡那时候还在京师做官,有一天回家后,摸着自己的肚子问家人,肚子里面是什么?有人说是诗文,有人说是学问,唯有朝云说:学士满肚皮的不合时宜,苏东坡欣然大笑。

苏东坡,还专门在端午节给朝云写了《殢人娇》——

白发苍颜,正是维摩境界。

空方丈、散花何碍。

朱唇箸点,更髻鬟生彩。

这些个,千生万生只在。

好事心肠,著人情态。

闲窗下、敛云凝黛。

明朝端午,待学纫兰为佩。

寻一首好诗,要书裙带。

虽然,这里对于京师来说是山高路远,苏东坡和朝云却很是琴瑟和鸣。

苏东坡和朝云在惠州得以朝夕相处。

苏东坡尤其喜欢朝云唱他写的这首《蝶恋花》: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绕人家。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反被无情恼。

苏东坡正在感叹秋天的落叶潇潇,凄然悲秋;朝云却感叹春天枝上柳绵吹又少之境。

朝云的善感与生活的颠沛流离,使她不能够长命,不久,在绍圣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逝,死的时候不到34岁。

难过伤心的苏东坡给朝云写下这样的挽联:

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轼评价朝云敏而好义,忠敬如一。

苏东坡把朝云葬在西湖边上的栖禅寺的松林边,附近的僧人又为她在墓地建了一个亭子叫“六如亭”。

六如的意思正是朝云辞世前,执手苏东坡口诵《金刚经》的语: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苏东坡还给朝云写了好些诗文,后来还有《西江月·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

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秋天,的确给每个人每个阶段的感受都会不同。还记得元祐五年(1090年)苏东坡在杭州任知州时候,同样也是秋天,他写给刘景文的: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不同的境遇,不同的时间,有不同的感怀,苏东坡就是在这样颠簸流离的生活中,更体会到生命的丰富。

美好的景色总是稍纵即逝,美好的人常常也是惊鸿一瞥。

很多时候,我们常常忽略了时间的不可逆转,我们总是觉得我们还有很多的时间,来好好相处,但是时间总是如此匆忙……

珍惜那些真心对待我们的每一个人,时间才能像流金岁月一样美丽无憾。

(0)

大家喜欢

客服
客服
返回顶部